安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
安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
陜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會
安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
安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條例
(2025年6月17日安康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2025年7月30日陜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批準)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調查認定
第三章 保護管理
第四章 傳承利用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紅色文化遺存的保護、管理、傳承和利用,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紅色文化遺存的調查認定、保護管理、傳承利用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法律法規對紅色文化遺存中涉及的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文物、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以及檔案管理等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的紅色文化遺存,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重要歷史活動所遺留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遺址、遺跡、場所和實物。主要包括:
(一)重要機構、會議、事件、戰役、工程的舊址或者遺址;
(二)重要人物和具有重要影響的英雄烈士的故居、舊居、活動地、墓地和遺物;
(三)烈士陵園、紀念堂館、碑亭、塔祠等紀念設施或者場所;
(四)重要著作、手稿、書信、文電、文件、圖書、報刊、聲像、證件、標語、石刻、墨書等文獻、檔案和實物;
(五)其他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遺跡、場所和實物。
第四條 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堅持科學規劃、保護為主、分類管理、有效利用的原則,保持紅色文化遺存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
第五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協調解決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職責做好本轄區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相關工作。
第六條 市、縣(市、區)宣傳部門負責協調指導紅色文化遺存的保護利用,建立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機制。
第七條 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紅色文化遺存監督管理工作。
市、縣(市、區)退役軍人事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和宣傳利用工作。
黨史、檔案、發展和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和旅游廣電、地方志等相關部門、工作機構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
第八條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當發揮各自優勢,組織開展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的宣傳、動員、教育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配合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相關工作。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投資、捐贈、志愿服務、技術支持、文藝創作以及學術研究等方式,參與紅色文化遺存的保護利用。
第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紅色文化遺存的義務,有權對破壞、損毀紅色文化遺存的行為進行勸阻、舉報。
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投訴舉報制度,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和信箱,依法受理投訴舉報,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對投訴、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條 對在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調查認定
第十一條 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紅色文化遺存普查、定期排查和專項調查。
對普查中發現存在重大險情的紅色文化遺存,應當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和修復;對新發現的紅色文化遺存,應當及時予以認定并納入保護管理范圍。
第十二條 紅色文化遺存實行認定制度。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紅色文化遺存認定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黨史、退役軍人事務、地方志等部門或者工作機構,制定全市紅色文化遺存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
第十三條 紅色文化遺存實行名錄管理制度。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普查、調查結果或者其他工作中的發現,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本級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名錄,經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后公布。
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名錄實行動態調整。出現下列情況時,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調整紅色文化遺存名錄:
(一)新發現和認定紅色文化遺存;
(二)紅色文化遺存搬遷、合并;
(三)因滅失、損毀等原因致使紅色文化遺存價值喪失。
第十四條 有關單位和個人認為紅色文化遺存應當列入保護名錄的,可以向紅色文化遺存所在地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認定申請,并提供相關依據。
第十五條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紅色文化遺存數字化建設及成果運用,提高紅色文化遺存采集、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水平。
第三章 保護管理
第十六條 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黨史、退役軍人事務、地方志等部門或工作機構編制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并實施。
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等相互銜接。
第十七條 不可移動的紅色文化遺存實施原址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遷移、拆除,不得擅自改變主體結構和外觀,不得危害其安全。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嚴格實施遺址保護,未經批準不得在原址上重建。
因自然災害、公共利益等特殊情況確實無法實施原址保護,需要實施遷移異地保護的,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可移動的紅色文化遺存有條件的可以采取原處陳設、展示、保存,保護管理責任人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管理。
第十八條 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應當嚴格控制項目建設和工程施工,因特殊情況需要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的,應當依法履行報批手續,保證紅色文化遺存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得破壞紅色文化遺存的歷史風貌,不得污染紅色文化遺存及其環境。
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設置保護標志,劃定保護范圍,明確管理措施和責任人。
第十九條 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應當登記建檔。其管理、保護、修復、借用、復制、拓印等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相關技術規范。
搬移、展示、查閱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應當確保其安全。
第二十條 在紅色文化遺存的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但是依法經過批準的除外;
(二)在本體和保護設施、標志、界碑上刻劃、涂污、涂畫、張貼;
(三)排放污水、堆放垃圾及其他廢棄物、挖砂取土取石;
(四)生產、存儲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蝕性等危險物品;
(五)設置和紅色文化遺存環境風貌明顯不符的戶外廣告設施和標志標識;
(六)侵占紅色文化遺存的土地和設施;
(七)實施其他有損紅色文化遺存安全、環境風貌和紀念氛圍的行為。
第二十一條 紅色文化遺存按照類型和形態特點實施保護:
(一)重要機構、會議舊址、遺址,英雄烈士故居、舊居、活動地,人民軍隊、地下黨組織駐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應當加強原有格局、形制、外觀的保護,以及附屬建筑、庭院、屋場等歷史空間和生活設施的保護;
(二)重要事件、戰役、工程的發生地,應當加強建筑物、構筑物以及環境、景觀特征的保護;
(三)烈士陵園、烈士墓地、紀念堂館、碑亭、塔祠等紀念設施,應當加強原有墓碑、雕塑、石刻等的保護;
(四)文獻、檔案和實物應當根據存在形式、不同材質及制作方法開展專業保護。
第二十二條 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保護、研究、收藏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收藏、保管制度,完善收藏、保管條件。根據保護研究需要,可以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進行征集。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將收藏的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捐贈或者出借給保護、研究、收藏機構進行展覽和研究。保護、研究、收藏機構應當尊重捐贈人或者出借人的意愿,對捐贈或者出借的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妥善收藏、研究和展示。
第二十三條 紅色文化遺存實行保護管理責任人制度。保護管理責任人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國有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使用人或者管理人為保護管理責任人;
(二)國有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收藏單位為保護管理責任人;
(三)非國有紅色文化遺存,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為保護管理責任人;
(四)所有權人不明確,且暫無管理人或者使用權人的,由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日常保護管理。
第二十四條 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保護管理責任人應當履行下列責任:
(一)做好日常保養、維護和修繕,保持風貌完整;
(二)開展日常巡查檢查,采取防火、防盜、防損壞等有效措施,確保遺存安全;
(三)發現重大險情或者隱患,立即向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報告并依法采取相應搶救保護措施;
(四)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宣傳教育等活動;
(五)對外開放的,組織做好必要的參觀人員管理;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責任。
保護管理責任人不具備保護能力的,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所在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予以保護。
第二十五條 紅色文化遺存保護相關部門應當與保護管理責任人簽訂保護協議,定期對保護管理責任人進行技術指導、專業培訓,提高保護管理能力。
第二十六條 市、縣(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紅色文化遺存修繕、修復、保養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
對紅色文化遺存的修繕、修復、保養應當遵循最小干預、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技術規范,防止過度、不當修繕、修復、保養。
紅色文化遺存有損毀危險,保護管理責任人不具備修繕、修復能力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或者在自愿、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通過產權置換、購買等方式進行保護。
第四章 傳承利用
第二十七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紅色文化遺存的宣傳,充分利用安康烈士陵園、旬陽市紅軍紀念館、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成立地紀念室、寧陜縣江口烈士陵園、石泉縣革命紀念園區、牛蹄嶺戰役遺址等本地紅色文化遺存,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文化。
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應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通過新聞報道、開設專欄、制作發布公益廣告等方式,廣泛宣傳紅色文化。
第二十八條 鼓勵和支持具備開放條件的紅色文化遺存向社會公眾開放。
鼓勵和支持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保護、研究、收藏機構利用紅色文化遺存舉辦主題展覽,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創新展覽展示方式,增強展覽展示的生動性、互動性和體驗感。
紅色文化遺存展覽展示的講解人員應當經過專門培訓,講解應當導向正確、尊重史實。展覽展示內容和解說詞應當征求宣傳、黨史、地方志等部門、工作機構的意見。
第二十九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紅色文化遺存文化內涵、歷史價值、時代精神的發掘和研究,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有關紅色文化遺存的理論研究、學術交流,創作文學、戲劇、影視、音樂、美術及其他藝術作品,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遺存主題的文藝創作、影視拍攝等,應當防止過度商業化、娛樂化,杜絕低俗化。
第三十條 鼓勵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利用紅色文化遺存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國防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市、縣(市、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導各中小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利用紅色文化遺存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現場教學、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等方式,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機構應當合理利用紅色文化遺存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將紅色文化遺存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精神納入教育培訓內容。
第三十一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當推動紅色旅游與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融合發展,促進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與特色鎮村建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第三十二條 禁止歪曲、丑化、褻瀆、否定紅色文化遺存及其承載的歷史、精神、文化。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由有關部門依法給予處罰、處理。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七條 本條例自2025年9月30日起施行。